版权信息
| 中文刊名: | 麻醉安全与质控 |
| 英文刊名: | Perioperative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 |
| 主管单位: | 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办单位: | 融通医健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 |
| 出版单位: | 融通医健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 |
| 学术顾问: | 邱贵兴 熊利泽 张宏 李宁 |
| 主 编: | 米卫东 黄宇光 |
| 执行主编: | 张惠 |
| 副 主 编: | 董海龙 彭勇刚 |
| 责任编辑: | 谢彦菊 |
| 英文编辑: | 孙萌 |
| 编 务: | 朱婷 |
| 编 辑: |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辑部 |
| 地 址: | 西安市长乐西路145号 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安全与质控》编辑部(710032) |
| 电 话: | 029-84776124 |
| 网 址: | https://mzaq.cbpt.cnki.net |
| 信 箱: | psqa@vip.163.com |
| 印 刷: | 北京市荣海印刷厂 |
| 发 行: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陕西省报刊发行局 |
| 订 阅: | 全国各地邮局(所)邮发代号80-513 |
| 国内刊号: | CN 10-1958/R |
| 国际刊号: | ISSN 2096-2681 |
| 定 价: | 30元/册 |
期刊简介
《麻醉安全与质控》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于2017年1月创刊。现为双月刊,国际标准A4开本,内文96页,全彩印刷,ISSN 2096-2681,CN 10-1958/R。
本刊由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有限公司主管,融通医健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主办,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麻醉学专业学术性刊物。米卫东教授和黄宇光教授共同担任本刊主编,张惠教授担任本刊执行主编。
本刊办刊宗旨是传播麻醉安全与质量保障的新理念、新方法;探索促进患者术后康复(ERAS)新方案;分享围术期警讯事件,提升危机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围术期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效益。本刊目前开设的主要栏目有专家共识、专家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质量管理与提升、病例报道、继续教育、综述等。
基于新版ICH GCP E6(R3)标准下的麻醉用药(品)临床试验风险管理
张翌韦;华烨;陈迹;王欣;史琳;本文结合新版ICH GCP E6(R3)标准,针对麻醉用药(品)临床试验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麻醉用药(品)临床试验的风险特点,提出试验设计、实施、数据治理等阶段的风险管理要点,并强调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以提高临床试验质量,保障受试者安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糖尿病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丁睿达;吕蒙;王栋;王月兰;目的 本研究结合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解剖特征与围手术期临床指标,系统分析了糖尿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MINS)的危险因素,构建新型预测模型来预测糖尿病人群的MINS。方法 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所有非心脏手术术前6个月内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糖尿病患者242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MINS,将患者分为MINS组(n=54)和无MINS组(n=188)。使用LASSO和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MINS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结果 LASSO回归分析发现左前降支病变、利尿剂、冠脉病变支数、冠脉支架置入史、贫血、总胆固醇、收缩压是显著的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前降支病变、冠脉支架置入史、利尿剂使用、收缩压、贫血为糖尿病患者MINS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左前降支病变的患者风险是无病变患者的2.49倍(OR=2.49,95%CI为1.24~5.04,P=0.011)。列线图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原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78(95%CI为0.709~0.847),敏感度为0.702,特异度为0.686,利用Bootstrap方法进行1000次重采样内部验证,得到的平均AUC为0.765(95%CI为0.738~0.782),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χ2=11.416,P=0.179,提示本研究数据与真实数据拟合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DCA)显示当阈值范围在0.1和0.9之间时,该模型提供的净收益显著高于基线策略。表明该模型对糖尿病患者MINS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 左前降支病变对糖尿病患者MINS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合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预测糖尿病患者MINS的发生风险。
两种肺复张方法对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手术的肺保护作用
王媛;侯玉玮;徐磊;梁娜;王玥;贾英萍;张加强;目的 比较肺超声评分(LUS)评估下呼气末正压(PEEP)递增法肺复张(RM)与控制性肺膨胀法(SI)RM对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体外循环(CPB)手术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23年12月至2025年2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择期行CPB下CHD矫治术患儿84例,5~63月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I法RM组(对照组,n=42)和PEEP递增法RM组(试验组,n=42)。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RM前(T1)、气管插管后RM后(T2)、术毕RM前(T3)、术毕RM后(T4)、术后24 h(T5)和术后48 h(T6)的LUS、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动态肺顺应性、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及术后肺部并发症、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并对T5时各指标按照年龄(<1岁婴儿,≥1岁幼儿)进行分层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T2、T4、T5、T6时LUS、心率(HR)均降低,平均动脉压(MAP)升高(P<0.05);T2、T4时动态肺顺应性显著升高(P<0.01);T3、T5、T6时IL-6、TNF-α、PCT水平降低(P<0.05);T2、T4、T5、T6时动脉血氧分压(Pa O2)、氧合指数(OI)均升高(P<0.05或P<0.01);PPC发生率降低(P<0.05);拔管时间缩短(P<0.05);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1)。分析显示:试验组婴儿T5时LUS、IL-6、PCT、拔管时间均低于试验组幼儿,动态肺顺应性高于试验组幼儿,但OI低于试验组幼儿(P<0.05)。结论 LUS引导下PEEP递增法RM对CHD患儿CPB手术具有显著的肺保护作用,能改善氧合、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并促进术后康复,且对<1岁婴儿效果更佳。
布比卡因脂质体在胸椎旁神经阻滞乳腺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彭粤;邓嘉丽;邓梦娟;杨尚泽;詹小璇;邓欢;伍益飞;目的 探讨布比卡因脂质体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乳腺外科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择期行单侧乳腺癌切除术女性患者80例,年龄18~64岁,体质量指数(BMI)17~29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n=40)和布比卡因脂质体组(LB组,n=40)。行患侧T_4-T5 TPVB,LB组单次注射20 mL布比卡因脂质体133 mg,R组单次注射20 mL 0.5%罗哌卡因100 mg。记录患者年龄、BMI、手术时间、麻醉时间、TPVB起效时间、苏醒时间;记录TPVB阻滞前、阻滞后、切皮时、拔除喉罩后的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术后1、4、8、12、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记录手术后住院时间、术后0~24 h、24~48 h、48~72 h追加帕瑞昔布钠者例数及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局麻药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TPVB阻滞前、阻滞后、切皮时、拔除喉罩后的生命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比较,LB组术后4、12、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0~24 h、24~48 h帕瑞昔布钠静脉镇痛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不增加术后发热、便秘、恶心、呼吸抑制、局麻药毒性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 布比卡因脂质体单次TPVB用于乳腺手术后镇痛可以提供长效的镇痛作用,减少补救镇痛需求和术后不良反应,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瑞马唑仑联合依托咪酯用于老年患者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薛萌;蔡英敏;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联合依托咪酯用于老年患者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4年6月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行无痛支气管镜检查的老年患者80例,年龄≥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或Ⅲ级,体质量指数(BMI) 16.0~30.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两组均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5 ng/mL,3 min后对照组给予丙泊酚+依托咪酯+米库氯铵,观察组给予瑞马唑仑+依托咪酯+米库氯铵,自主呼吸消失辅助通气5 min后置入喉罩,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达到5 ng/mL进镜检查。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进境入声门时(T2)、镜检开始5 min时(T3)、结束退镜出声门时(T4)、拔出喉罩时刻(T5)、出气管镜诊疗室前(T6)等不同时间节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等指标。记录停药至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达到离室标准的时间,记录注射痛、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记录追加镇静药物、阿托品、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等的使用情况。结果 在T1、T2、T3、T4时观察组的MAP、HR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pO2、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追加依托咪酯的剂量及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阿托品、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瑞马唑仑联合依托咪酯用于老年患者无痛支气管镜麻醉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推广。
纳布啡与地塞米松联合局麻药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比较
廖常贤;王平玉;目的 比较纳布啡与地塞米松联合局麻药用于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及安全性差异。方法 选取2024年3~11月龙陵县人民医院行尺桡骨手术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8~64岁,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纳布啡组(A组,n=20)和地塞米松组(B组,n=20),A组:罗哌卡因75 mg(10 mL)+利多卡因100 mg(5 mL)+纳布啡10 mg(1 mL),以0.9%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 B组:同剂量局麻药复合地塞米松5 mg(1 mL),以0.9%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循环波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4.85±0.99) min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7.65±2.01) min显著短于B组(P<0.05),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408.00±52.26) min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382.50±61.69) min显著短于B组(P<0.05)。10 min内A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均达到满意效果。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纳布啡可显著加快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起效速度,而地塞米松可延长术后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二者均具有良好安全性,临床可根据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配伍药物。
环泊酚复合纳布啡用于抑制扩宫体动ED50、ED95的测定
兰珊珊;辛皓然;于菲菲;苏丹晨;目的 探索环泊酚复合纳布啡用于抑制扩宫时体动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以及95%有效剂量(ED95)。方法 选取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拟行需扩宫操作妇科日间短小手术的患者25例,年龄18~50岁,体质量指数(BMI)18~24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根据扩宫时是否发生体动分为阳性组(n=15)和阴性组(n=10)。静脉注射纳布啡0.1 mg/kg。首例患者环泊酚起始剂量为0.4 mg/kg,采用改良序贯法计算下一例患者环泊酚剂量,浓度梯度为0.02 mg/kg,研究持续至完成8个交叉转折点结束,通过Probit模型计算出ED50、ED95及相应95%置信区间(95%CI)。观察患者入手术室时(T1)、给药后60 s(T2)、扩宫操作时(T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变化,记录术中低氧血症、呼吸暂停、舌后坠以及术后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结果 环泊酚复合纳布啡抑制扩宫体动的ED50为0.51 mg/kg(95%CI0.44~0.52 mg/kg),ED95为0.52 mg/kg(95%CI 0.51~0.60 mg/kg)。与T1时比较,两组T2、T3时MAP、HR明显下降(P<0.05);与T2时比较,阳性组T3时MAP血压上升、RR增快(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氧血症,且顺利按时离院。结论 环泊酚复合纳布啡抑制扩宫体动的ED50为0.51 mg/kg(95%CI 0.44~0.52 mg/kg),ED95为0.52 mg/kg(95%CI 0.51~0.60 mg/kg)。患者呼吸循环稳定,不良反应少,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苏醒期躁动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
崔思宇;王彩星;张扬;王慧;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EA)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为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 检索2015—2024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全身麻醉EA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 6.4.R1软件进行发文量分析、发文机构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及突现词分析。结果 共纳入435篇文献,文献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89篇);被引文献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是美国;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以及突现分析显示,EA呈现六大热点:(1)高危人群与风险因素探索;(2)药物干预措施;(3)非药物管理;(4)诊断工具与量表优化;(5)苏醒期躁动术后长期影响的跨学科管理;(6)麻醉深度监测与精准调控。结论 全身麻醉EA一直是麻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研究领域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需加强交流合作,对全身麻醉EA长期影响进行广泛探讨,以优化临床实践。
医联体模式下“无痛医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郝家荣;吕洁萍;姚文壮;陈思羽;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疾病患者数量增加,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然而,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在疼痛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患者就医体验不佳,尤其是手术和检查过程中的疼痛问题,常被忽略或低估。“无痛医院”的核心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多学科协作等方式,为患者提供全程无痛医疗服务。当前,医联体模式下,无痛医院的建设仍存在不足。文章结合文献分析、实际工作等,探讨医联体模式下“无痛医院”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医联体模式下“无痛医院”建设提供借鉴,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联体无痛医院的建设体系。
基于SBAR沟通模式与动态排班的复苏管理方案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孙艺;郭先才;蓝涛;张秋;目的 探讨基于风险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与动态排班的复苏管理方案在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恢复室(PACU)苏醒的全身麻醉术后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8~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入住PACU的10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24年3月至2024年7月入住PACU的100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复苏措施,试验组实施基于SBAR沟通模式与动态排班的复苏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并发症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术后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低氧血症、转出延迟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肤交接不清、尿管问题、护理记录差错不良事件比较,试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SBAR沟通模式与动态排班的复苏管理方案可有效降低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苏醒期并发症及护理不良事件的风险,优化复苏流程,改善患者复苏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费建平;冯树全;张代玲;陆培春;目的 观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索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2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进入昆山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学习的轮转医师50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理论培训,标准化患者(SP)应用于课堂教学,临床实操与带教;试验组建立“医学人文关怀清单”,模拟临床麻醉不同阶段场景设计“临床麻醉中的医学人文关怀”课程,在临床实操与带教过程中将医学人文关怀融合“望、问、检、触(切)”等环节。以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为基础,比较两组轮转医师的临床沟通能力、各项临床实操能力和临床决策能力;通过“自我评价与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两组轮转医师对教学方案的满意度和从医自信心评价。结果 试验组的临床实践操作形成性评价(47.24±2.85)分、OSCE成绩(45.62±4.12)分和总成绩(92.85±6.92)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学习兴趣(8.02±0.76)分、临床沟通能力(6.72±1.12)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7.03±0.87)、医学人文素养(8.65±1.21)分、从医自信心(8.08±0.52)分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学满意度(8.52±0.64)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临床麻醉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年轻医师的医学人文素养,同时提高了其临床技术操作水平及从事临床工作的信心,达到“人、技”双修的目的。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突发恶性高热成功救治1例
魏雅念;王鄂友;雷凡;夏中元;<正>1患者资料患者,男,26岁,身高175 cm,体质量110 kg。因“上腹痛一周”入院,入院诊断为胆囊结石。既往病史无特殊,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及麻醉意外史。术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拟于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常规禁食、禁饮。
甲状腺巨大肿物致气道重度狭窄患者坐位清醒气管插管1例
高微;盖成林;徐雯倩;史佳册;于学晶;<正>1患者资料患者,男,76岁,身高171 cm,体质量66 kg。患者1个月前发现甲状腺巨大肿瘤同时伴有呼吸困难,拟入院进行手术治疗。因其长期口服利伐沙班,且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而计划于入院1周后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术”。
防治止血带不良反应的麻醉管理策略新进展
马耀扬;李娟;止血带广泛应用于外科四肢手术中,在发挥其止血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患者的舒适度和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临床上为了预防止血带不良反应,已经探索了多种方法,其中麻醉方法与药物的干预最常用且效果显著。本文综述麻醉管理策略在防治止血带不良反应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以期为减少术中止血带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手术体验提供参考。
肥胖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镇静药物选择与气道管理研究进展
于洋;孙建良;镇静药物是无痛胃肠镜检查不可或缺的药物,但在肥胖患者这一特殊人群中应用可发生呼吸抑制,增加气道管理风险。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肥胖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时镇静药物与气道管理特点进行综述,旨在提高肥胖患者无痛胃肠镜检查的安全性,并为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
便携智能神经阻滞系统在野战救护的研究进展
于晓萌;傅强;本文综述了便携式智能神经阻滞穿刺系统在野战救护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提高神经阻滞精准性、安全性和效率方面的应用现状与潜力。智能神经阻滞系统结合超声成像和人工智能(AI)技术,能够实现神经结构的自动识别与精准定位,辅助临床医师进行高效、安全的神经阻滞操作。在野战急救中,该系统可快速评估伤情并实施镇痛,同时具备培训功能,提升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此外,智能神经阻滞在麻醉、镇痛及慢性疼痛管理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精准阻滞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未来,该系统将向远程医疗融合、可穿戴设备协同、AI算法优化及多设备互联方向发展,有望在野战救护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神经阻滞技术的智能化与精准化。
可穿戴多模态智能生理监测的研究进展
郑文博;曹江北;随着医疗资源的紧张,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对无创、便捷的健康监测设备需求增加,促进了各种各样可穿戴多模态智能生理监测设备的发展。本文简要探讨了可穿戴多模态智能生理监测系统在监测指标、材料的柔性化、生理监测的智能化三个部分的研究现况,介绍了目前可穿戴多模态智能生理监测设备的临床应用实例,例如用于健康和健身监测、脑-体活动监测、伤口愈合监测、应激反应监测的混合传感器,展示了其在健康监测中的应用潜力与挑战。
国家麻醉质量控制标准的重庆实践:基层调研与路径创新
程文杰;闵苏;魏珂;程波;曹俊;董军;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强化麻醉学科质量控制以来,麻醉医疗质量成为围手术期安全的核心环节。本文以重庆市麻醉医疗质量控制实践为例,探讨其以国家标准为基准、基层调研为基础、区域协作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深化基层调研构建质量控制网络,以病例竞赛促进质量改进,推进标准化建设、多学科协作及技术创新,明显提升了术中体温管理率、降低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带动了麻醉质量同质化提升。结果提示,未来麻醉质量控制需持续强化基层、积极推进跨专业协作、借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医疗质量基层强化、同质提升,为全国麻醉质量控制贡献力量。
最新动态
安全与质控专栏
微信公众号

下载中心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51
